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引导公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一招,以高度组织化为根本,破解增收致富难题,推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从自发、无序、无保障到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高质量转移就业的根本性转变,重塑了昭通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抢抓粤滇东西部劳务协作机遇,与沿海发达城市企业建立精准劳务对接机制,打造稳定、集中的劳务输出基地。
截至2020年末,全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1.98万人,就业率达82.56%。近年来,昭通相关部门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组织化,促进就业更加充分。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6438件,结案率为100%。同时,为方便务工人员返回各自的企业,东莞市人社局、东莞市交通运输局石龙分局、东莞巴士有限公司联合安排了41辆客运车辆专程护送。利用春风行动、就业扶贫百日攻坚大会战等活动,举办大型招聘会、乡村巡回招聘会、专场招聘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转移就业对接活动。
全市与省外95家职业教育学校建立协作关系(其中,深圳、东莞、中山22家),14.35万名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就读职业教育学校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以老年关爱中心、爱心小食堂、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志愿者服务中心等为载体,为务工人员及家人提供就医就学、生产生活、权益维护等全方位的关爱服务。经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研究,报请省委批复同意,拟于9月在昭阳区召开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全市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会议将全面总结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确定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选举产生新一届市委班子、市纪委班子,希望各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力为大会的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最后,再次感谢媒体记者朋友对第四届市委报告起草工作的关心和重视,谢谢。经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筹备工作领导组研究决定,今天召开中国共产党昭通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届通报大会的筹备工作情况。455名代表中,各级领导干部301名,占66.2%。
按照《党章》《党的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相关规定,以及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全市18个选举单位和12个驻昭单位严格代表候选人推荐、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确定、正式代表选举产生四个程序,严把代表结构、程序、考察、审查、选举五关,顺利完成455名第五次党代会代表选举工作医务人员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户、逐人、逐病核实,按照三个一批分类救治落实到人、精准到病,实行及时发现、精准救治、有效保障、动态监测全过程管理。
把困难群众摆在突出位置,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取消居民封顶线,重病患者报销比例达90%,低保、特困、孤儿等群体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肝癌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昭通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市卫健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强化整体能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十三五目标全部实现。在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落实医疗费用报销倾斜、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惠民政策,有效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完成新一轮公立医疗机构部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涉及药品平均降价达52%以上。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燕。范云 摄织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筑牢疫情防线。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大参保扩面力度,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提高到545.22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参保群众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以上。
健康扶贫圆满收官,累计减少因病返贫4.7万户20万人。疫情暴发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立足岗位职责,及时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健全医疗救治体系,共设置定点发热门诊15个,定点医院11家,发热病人就诊点154个。
11个县(市、区)公立综合医院顺利通过提质达标验收……从2016年到2021年,这些数字是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截至2020年底,已累计救治53.2万名贫困人口,对四类重点慢性病建档立卡贫困患者落实家庭医生应签尽签,并履约服务16.54万人。
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尽量少生病。提高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严格落实发热门诊患者、新增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应检尽检要求。两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18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59家达到云南省甲级卫生院标准,创建了社区医院3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全覆盖,建成乡(镇)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88个、心脑血管救治站66个,对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致残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提质达标验收。全市卫健系统聚焦民生关切,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点、堵点问题,全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高、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卫生健康事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张顺富 摄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昭通被列为全省智慧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和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第一批试点城市,迈入扫码就医时代。
建设公立医院PCR实验室15个,疾控中心实验室16个,全市每日最大核酸检测量达40070人份。强化救治能力建设,建立新冠肺炎市级医疗专家分组联系机制,将市级的呼吸、感染、重症、中医、感控等相关专家25人分成5个组,分别挂联到10个县(市),指导开展治疗工作。
全市卫生医疗机构增加260家,总量达2085家。全市卫健系统强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建设418个村卫生室,37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均有达标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围绕常见病不出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危重病再转诊的目标,实施医疗机构提质达标建设。张顺富 摄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率达100%。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13个,在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3个。
市第一人民医院高级卒中中心通过国家验收,9家县级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通过省级验收,5家县级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省级验收,4家县级人民医院创伤中心通过省级验收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提质达标验收。
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尽量少生病。11个县(市、区)公立综合医院顺利通过提质达标验收……从2016年到2021年,这些数字是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 燕。加大参保扩面力度,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提高到545.22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参保群众报销比例提高到75%以上。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全覆盖,建成乡(镇)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88个、心脑血管救治站66个,对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致残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提高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严格落实发热门诊患者、新增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应检尽检要求。全市卫生医疗机构增加260家,总量达2085家。两家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18家达到国家基本标准,59家达到云南省甲级卫生院标准,创建了社区医院3家。
全市卫健系统强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深入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
强化救治能力建设,建立新冠肺炎市级医疗专家分组联系机制,将市级的呼吸、感染、重症、中医、感控等相关专家25人分成5个组,分别挂联到10个县(市),指导开展治疗工作。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昭通被列为全省智慧医保信息平台建设和医保电子凭证推广应用第一批试点城市,迈入扫码就医时代。
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完成新一轮公立医疗机构部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涉及药品平均降价达52%以上。全市卫健系统聚焦民生关切,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点、堵点问题,全市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高、群众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卫生健康事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变。